English

张爱玲

2009-11-07 16:12:00 来源:博览群书 ○孙郁 我有话说

张爱玲生前的照片都很有魅力,以致刻画她的美术作品都有难度,好像都不及其照片有味儿。人们对她的形象的印象多是中年以前的,晚年的形影则并不清楚。这一幅木刻出自陈柏坚之手,显得年轻、自信、高贵,而阴冷的气质不见
了。在众多的木刻里,陈氏的刀法,流着亮色,作者理解人物时的暖意四溅,与一般人的理念大异。我觉得他对主人翁的描绘,多了一点什么,也少了一些什么。于是自成一体,这也是看过难忘的原因吧。

《小团圆》问世后,张爱玲的话题渐多。读书人对她隐秘世界的读解各得其意,看法多样。印象里她是洋场文化的一隅,旧的遗响夹着宋词式的哀婉清妙地流动着。还有香港式的摩登,上海的汽笛、教堂、酒馆、里弄里的明暗,连同高空里的流云,卷成一片红灰色。曹雪芹的笔法外,又多了现代的低回的旋律,便把小说质地改造了,显得很中国又很时尚。《小团圆》里写到了京派一个小文人,显然影射的是沈启无,印象不好。这大概受到了胡兰成的影响。但有意思的是,京派文人多喜欢张爱玲。比如沈启无就佩服张爱玲的深远之调,在文章里对其不无夸赞的地方。他说:“生活对于她,不是一个故事,而是生命的渲染。没有故事,文章也写得美。因为有人生作底子,所以不是空虚的浮华。她不像西洋厌世派,只写了感觉,在他们手下,词藻只做成感觉的盛筵。而她,把感觉写绘成功感情,几乎没有一样感觉不可以写出来的,没有一样感觉不是感情的。她走进一切的生命里去,一切有情无情在她的作品里也各正性命,得到一个完全的安全。”这样好感的文字,只是在描述周作人时才有过的。

左翼文人对张爱玲与京派大多不感兴趣。但张爱玲却与京派不是一回事。京派的文人在知识里缠绕得太深,以致节制着生命的感觉,不能灵动地游走于山水之间。沈启无到南京后,看到张爱玲的文字,似乎感到了旧京里的文人的问题,那就是远离了日常的恩怨,内心的无序的存在变为盲点了。我觉得在左翼之外的文人,在那时候还没组合的力量。彼此分割着,吸收对方技艺的地方不多。后来的自由派文人未得发展,与自恋太深有关。张爱玲未尝没有这些。她的深与窄,给文学史留下的话题实在是多的。

张爱玲的热,或可能是对我们六十年间文化的逆反。热是冷的极致。但最终是否会有冷的时候也未可知。在读书人的眼里,冷僻的人生才拥有看世的毒眼。我们平庸的人在热闹里呆久了,反而失去判断力与审美力。“热”是平庸者拥挤的喧闹。但张爱玲永远都属于寂寞。要是看到我们如此看她,张爱玲未必感到欣然,至于是否带着冷笑,那就不知道了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